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汽車?
實際上,這從來都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。“安全”,在汽車歷史上,始終都毋庸置疑地擺在首位。
但遺憾的是,這一基本性能要求,在造車新勢力一聲聲浮躁的口號和競技中,被逐步淹沒。
一個事實是,近幾年來,汽車的安全性能確實鮮少被強調。諸多品牌的發布會,甚至對“安全性能”絕口不提,取而代之的,是種種以“顛覆傳統”的口號競技。造車新勢力在過度追求科技感與營銷噱頭的同時,也逐漸偏離了造車的本質。
然而,頻發的安全事故,以及社交媒體的不斷發酵,讓行業開始警醒。
近期,針對頻發的新能源汽車的安全事故問題,相關政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,如工信部明確要求車企禁用“自動駕駛”“脫手駕駛”等誤導性表述,強制標注“輔助駕駛”字樣;隱藏式門把手需配備機械應急裝置,確保斷電、碰撞場景下可逃生。
很顯然,造車新勢力也對“安全”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知。據媒體報道,5月15日晚,雷軍在小米價值觀大賽后面向所有小米員工發表了最新演講,內容涉及此前備受外界關注的小米SU7事故。
雷軍在演講中首次談到近期小米SU7事故引發的輿論危機。雷軍稱,誰也沒有想到,這場事故的影響如此之大,小米遭受了狂風暴雨般的質疑、批評和指責,一下子都有點懵。
雷軍還表示,這場事故讓小米意識到公眾對其的高期待和嚴要求,也標志著小米不再只是行業新人,而需要承擔起大公司、行業領導者的責任。小米必須在汽車安全領域做到行業領先,成為行業同檔最安全的車,而不僅僅是合規或達到行業平均水平。
實際上,不管是傳統車企,還是造車新勢力,汽車工業的本質從未改變——安全是“1”,智能化、舒適性,都是后面的“0”。
必須正視的是,當資本熱潮退去,唯有敬畏造車,堅守安全底線的企業方能存活。新勢力造車的下半場,不是新潮科技和概念的炫酷,而是應回歸工業的本質。
這場轉型或許殘酷,但已經到了必須要正視的階段。而這,也是中國智能汽車發展壯大的前提。
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汽車?
“和花里胡哨的功能相比,現在我更在意自己開的車是否安全。”
盡管是00后,但林健強調,在買車這件事上,自己越來越理性,“那么多事故,給我們敲了警鐘,那些車企宣傳的各種并不實用的功能,在安全面前,一文不值。”
當然,林健承認,近幾年來,他也曾受到宣傳的影響,會關注“車的外觀和一些附加的性能”,“比如我以前就很關心智駕的體驗,以及大天窗、大屏等。”
在林健看來,和傳統的車企相比,現在新車企推出的某些車型,“拉風”的外型相當“酷”,“開出去倍有面子。”
“以前車企宣傳的‘智駕’,對我們的吸引力非常大。”林健承認,近兩年來,智駕是他身邊朋友頗為關注的功能,“畢竟廠家強調得也最多。”
“我身邊不少朋友買車,首先問的,便是‘智駕’功能。”據林健透露,此前,通過媒體的宣傳和社交平臺的推薦,他們一致認為,蔚來的智駕功能“杠杠的”。
和林健不同的是,作為女性,95后妙妙則更關注“外觀”和“某些實用的的細節”,不久前,她剛剛入手了小米SU7,“太好看了,無力抵抗。”
更重要的是,妙妙認為,小米SU7在很多細節設計上“很用心”,“比如一些小收納功能,對于女性而言,就非常實用。”
妙妙亦承認,過去多年,她在買車時,很少考慮“安全”性能,“因為,在我的認識里,安全已經在業內達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,所以‘外觀’成為我考慮的第一要素。”
實際上,除了小米SU7,妙妙還擁有一輛“老頭樂”(微型電動車),“超萌超萌的外型,平時通勤基本都是開那輛車,走到哪都是‘最靚的崽’。”
但近期頻發的事故,一次又一次地教育了林健和妙妙,他們均對《聽筒Tech(ID:tingtongtech)》承認,頻發的一些新能源汽車的安全事故,對他們敲了警鐘。
林健和妙妙均對《聽筒Tech》強調,“安全性”成為未來他們購車的首要因素。在社交平臺,網友在針對“安生性能”討論時,亦普遍認為,“安全性”始終是首要考量的因素。
圖:社交平臺消費者關于“安全性能”的討論
來源:微博 《聽筒Tech》截圖
“但很遺憾的是,現在的車企,在宣傳時,很少強調他們的安全性能。”對此,林健多少有點遺憾。
“作為消費者,我們甚至都沒有太多的途徑,去了解這輛車,安全性能檢測到底如何。”
被忽視的“安全”
對“安全性能”被忽視這一現象,遺憾的不僅僅是消費者。
一位汽車行業從業者馬叔亦對《聽筒Tech》直言,近幾年來,車企在宣傳時,往往會強調車有多少科技賣點,而非安全性能。
馬叔所言并非空穴來風。比如,近年來,多家車企在發布新車時,更為強調“個性化設計”,而非“安全性能”,已是公認的事實。
“一場發布會下來,強調得最多的是‘外觀設計’、‘速度與激情’、‘個性創新’等噱頭,越來越多的汽車發布會,甚至連安全測試這個因素,都不再體現。”馬叔對《聽筒Tech》表示,近幾年來,他參加的發布會,已經鮮少有“碰撞實驗”和“安全技術”等因素體現。
“這些車企,往往會花大量的時間強調‘個性創新’、‘電池續航’、‘智能駕駛’、’價格優勢‘等與安全毫無關系,甚至一些’個性創新‘,但完全忽視了安全。”馬叔直言,如各大車企跟風的“隱藏式門把手”,便是典型的完全將用戶安全置之度外。
誠如馬叔所言,實際上,新勢力車企普遍將隱藏式門把手、無物理按鍵座艙等設計作為“智能化”的視覺符號,以此與傳統燃油車形成差異化。
作為“隱藏式門把手”的開路人,特斯拉Model S曾通過隱藏式門把手將風阻系數降低0.003Cd,雖然實際續航提升不足5公里,但成功樹立了“科技先鋒”的品牌形象。
但馬叔指出,特斯拉的這種設計策略,本質上是將“視覺創新”等同于“技術領先”,迎合消費者對“未來感”的想象,“在消費者的追捧下,引發了新勢力車企的跟風。例如,蔚來ET7的自動彈出門把手被包裝為’儀式感交互‘。”
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《2025-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咨詢分析報告》亦指出,近年來,隱藏式車門把手憑借降低風阻系數(平均減少4-8%),提升了科技感的特性,在新能源車型中普及率超過70%。
不過,在馬叔看來,這種營銷導向,導致車企將資源向高感知度配置傾斜。據媒體報道,2024年,某新勢力車型研發預算中,智能座艙與外觀設計占比達42%,而安全系統僅占18%。
然而,這一性能在實際應用暴露出多重隱患。此前,便有諸多媒體報道,2024年山西運城某新勢力車型事故中,碰撞導致電路中斷致使門把手無法彈出。諸多報道亦稱,在東北地區極寒天氣下,多數車型因結冰問題出現開門障礙。
行業數據亦顯示,在極端低溫(-30℃)和劇烈碰撞場景下,現有電動門把手故障率分別達12%和9%,成為威脅乘員逃生的關鍵風險點。
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,2024年,涉及電動車門把手的投訴同比大幅增長,“低溫失效”“碰撞后無法開啟”“特殊群體操作困難”成為高頻投訴內容。
“且不說危險時刻,即便是日常,很多車,我們想要開車門,都找不到門把手。”在馬叔看來,這種設計,完全無法理解。
當然,除“隱藏式門把手”之外,“智能化”以及“電池續航”,也是過去新勢力車企強化宣傳的重災區,“比如‘智能駕駛’,近兩年來,越來越多的車企,一再強調自己的‘智駕功能’,甚至鼓吹自己的技術能夠讓‘車主脫離方向盤’,這些都是對安全的不負責。”
馬叔強調,實際上,目前的所謂“智能駕駛”技術,仍停留在“輔助駕駛”級別,車主并不能脫離方向盤,這也正是工信部明確要求車企禁用“自動駕駛”“脫手駕駛”等誤導性表述,強制標注“輔助駕駛”字樣的原因所在。
而在馬叔看來,這些并不實用,甚至有些“夸大”宣傳的功能,實際上都是為了迎合年輕用戶群體對“智能化”、“極簡美學”等個性化的需求,“你甚至可以說,為了‘營銷’,車企在‘創造個性化賣點’,而這些‘賣點’,往往與汽車最需要的‘安全性能’毫無關系。”
當然,馬叔直言,資本的壓力,也是迫使車企為追求效率,縮短研發周期的主要因素之一,“比如,傳統車企研發近10的技術,新勢力車企可能一年兩年就研發出來了。這里,肯定存在問題。”
公開的數據亦顯示,新勢力車企普遍將車型研發周期壓縮至18-24個月,部分車型迭代甚至縮短至半年左右。而傳統車企完整開發周期通常為36-48個月,部分車型甚至長達6年。
“在追求效率和投資回報的背景下,比如‘安全‘等一些不具備賣點的性能,往往被弱化,甚至被忽視。”馬叔直言,一定程度上,過度追求“營銷”和“投資回報”,是車企忽視“安全”的重要因素所在。
造車應該回歸本質
在市場的教育下,汽車消費日益理性,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實。
《中國經營報》近期的一項《2025新能源汽車消費趨勢洞察》報告顯示,目前,消費者購車決策呈現顯著理性化特征:安全性(85.67%)、價格(71.59%)和能耗成本(68.85%)位列關注因素前三。
圖:消費者購車決策關注因素
來源:《中國經營報》 《聽筒Tech》截圖
監管部門的相關政策,對汽車安全性能的收緊有目共睹。
如對于智駕宣傳的“泡沫化”,工信部便明確要求車企禁用“自動駕駛”“脫手駕駛”等誤導性表述,強制標注“輔助駕駛”字樣。對“隱藏式門把手”,亦要求隱藏式門把手需配備機械應急裝置,確保斷電、碰撞場景下可逃生。
對電池的安全標準要求,也在進一步升級。如2025年新國標《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》,將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列為強制標準,要求電池在熱失控后徹底阻斷擴散,并新增底部撞擊測試。
在馬叔看來,當政策與市場合力撕開營銷泡沫,行業競爭必將重回“安全”主戰場,“傳統車企憑借深厚積累重掌話語權,而新勢力則面臨生死轉型。 ”
馬叔指出,新勢力若想穿越周期,必須在市場的引導下,重構造車的價值觀,如將安全置于技術路線與營銷策略的核心,優先驗證核心安全技術(如AEB、電池熱管理),再推進高階功能落地;建立透明的事故響應機制,重建消費者信任等。
“真正的科技感應誕生于對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,而非對潮流的盲目追逐。未來競爭中,唯有將安全融入品牌基因的企業,才能在智能電動化浪潮中構筑真正的護城河。”馬叔直言,唯有將安全作為創新的“錨點”,新勢力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實際上,汽車的本質是什么?傳統車企對此有清醒的認知。
如近日,據媒體報道,法拉利CEO在一場投資會上被問及為什么不愿意法拉利車里安裝過多屏幕。他表示,自己出身于半導體行業,很清楚車里什么東西對用戶有用,什么東西對供應商有用。他說,法拉利是為駕駛而生的,“它不是一張沙發,不是一臺手機,更不是一個數據中心。”
馬叔亦指出,只有能夠經受消費者和市場的考驗,新勢力車企才能走得長遠,“PPT造車時代已經過去了。作為一項工業和產業,市場應該被教育是出行的本質,而不應該是炫技和未來,也不應該是滿足某些車企的盈利目標。”
林健亦直言,“車企應該多點真誠,少點套路,對消費者負責。”在林健看來,作為消費者,他們需要的不是“華而不實”的車,而是能讓他們能“安全回家”的車。
這也意味著,于新勢力造車和整個行業而言,當資本熱潮退去,唯有敬畏造車規律、堅守安全底線的企業方能走得更遠。
本文來源:聽筒tech
精選推薦
熱門出行排行榜
原創IP推薦
換一換網友評論
聚超值•精選
最新內容
新勢力車企在科技炫酷中忽視安全,消費者警覺。小米SU7事故引發輿論危機,雷軍承認重要性。市場理性化,中國智能汽車需回歸安全本質。馬叔指出營銷泡沫褪去后只有把安全作為創新核心才可持續發展。法拉利CEO強調汽車是為駕駛而生的工具。消費者呼吁車企真誠對待,遠離華而不實的炫技產品。
汽車安全性能 | 新勢力造車2026款零跑C10上市,售價12.28萬起,續航605km/1190km,800V快充、激光雷達全新升級。性價比殺手!產品邏輯明晰,科技領先。零跑體系化優勢凸顯,銷量飆漲。CEO朱江明透露海外銷量目標5-8萬臺。
零跑 | 量大實惠2025年上海車展,輔助駕駛市場競爭激烈。比亞迪推出L2+普及戰略,華為發布高算力ADS 4 Ultra。卓馭展示Thor X實車demo,提升用戶體驗和安全性。供應商競逐10 - 20萬元區間訂單,主流車企需求集中在少數Tier 1廠商手中。中國智駕公司向歐洲豪華品牌滲透,技術實力獲認可。
智能化 | 輔助駕駛日本車企集體凈利暴跌,本田跌24%、日產跌87%,豐田預計下滑35%。關稅政策成主因,本田面臨3000億日元損失,裁員2萬人。全球汽車制造商凈利首次下降2%,馬自達、斯巴魯等均遭重創。唯有豐田表現堅挺,營收48.04萬億日元,凈利4.77萬億日元。中國市場轉型試煉場,電動化轉型勢在必行。
日本車企 |凈利暴跌理想汽車掌門人李想親自審批2萬元預算,引發熱議。歷經融資困難,他堅持精打細算文化,注重安全投入。理想MEGA為改進A柱盲區不遺余力,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領頭羊。王興支持下的理想,在節約管理費用率的同時實現扭虧為盈。這種摳與花并行之道或許正是其成功秘訣所在。
理想汽車 | 創業艱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