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的“關稅游戲”,把日本車企霍霍的不輕。
最近本田、日產等車企相繼發布財報,不僅凈利潤出現大幅下滑,連下一財年的預期也不太樂觀。
比如日產迎來了近30年以來最高的虧損紀錄,本田在全年營業利潤下滑12.2%后,預計2026財年全年營業利潤還會繼續下跌近59%。
一眾日本車企中,豐田的表現算是一枝獨秀,其凈利潤達到了4.765萬億日元(約人民幣2377億),幾乎是13家中國車企總和的2倍。
但豐田的凈利潤也同比下滑了3.6%,而且預計僅在兩個月內,運營收入就將減少1800億日元,預計2026財年,利潤還將下滑35%。
究其癥結所在,除了銷量低迷外,“關稅”成了懸在日本車企頭上的一把刀。
凈利都開始暴跌,今年也不好過
從直觀的數據上來看,說是日系車的至暗時刻也不為過。
先來看本田,2024財年(2024年4月-2025年3月)財報堪稱業績地震,整體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,總營業收入21.69萬億日元,同比增長6.2%。
然而,利潤方面卻出現大幅下滑,其全年營業利潤為1.21萬億日元,同比下滑了12.2%,全年凈利潤僅為8358億日元,同比跌幅更是達到了24.5%。
拖累全財年表現的主因在第四季度,其第四財季凈利只有可憐的305.7億日元,同比暴跌87%,而這個區間正好是美國實行高關稅階段。
美國是本田汽車最大的市場,此前在北美市場的營收占比超過40%,2024年本田汽車在美國銷售140萬輛車,其中近40%從日本出口過去的,關稅的壓力迫使生產回流美國,推高不少成本。
但更苦的日子還在后面,本田發布財報之際,也發布了自己對于2025財年的年度預測,預計全年銷售凈額為20.30萬億日元,同比下降6.4%,其營業利潤將為5000億日元,將同比下降59%,凈利潤更是暴跌70.1%至2500億日元。
本田汽車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則是非常無奈的表示,因為各國關稅政策對自身業務的影響非常大,而且經常進行修訂,因此很難制定前景。
按照本田的判斷,在接下來的財年里,關稅會給本田的整車業務帶來3000億日元的損失,此外,整車零部件和原材料預計會損失2200億日元。
但就這樣的表現,本田在一眾本土友商算是比較好的。
更慘的是去年開始顯露出危機信號的日產汽車,2024財年由盈轉虧,甚至創下了日產近30年來的最慘記錄。
日產汽車2024財年的合并凈銷售額為12.6萬億日元,同比下滑0.4%;但是,營業利潤僅為698億日元,同比下滑了87.7%,營業利潤率只有0.5%。
全年凈利潤更是由盈轉虧,虧損高達6709億日元,日產上一財年還盈利了4266億日元。結合全年334.6萬輛的銷售數據,日產每賣出一臺車就虧損近13億日元。
同樣,美國作為日產汽車最大的市場,特朗普的“關稅游戲”,也讓日產沒有給出新一財年的預判。
至于業績崩塌的原因,日產CFO杰雷米·帕平做出了解釋,是因為成本高企,有5000億日元(約243億元)的資產減值以及近600億日元(約29億元)的重組支出和此前遺留的遞延所得稅資產。
當然,還有來自規模下滑、產品組合弱勢的市場壓力。
新任墨西哥籍的CEO 伊萬·埃斯皮諾在財報會上也表示,“財報敲響了警鐘,現實非常明確:我們的可變成本在不斷上升,固定成本超過了現有收入所能承受的水平。”
急癥下猛藥,為了自救,不久前曝出日產汽車從此前裁員9000人,加碼到裁員2萬人。
除此之外,日產將在全球范圍內把制造工廠從17個減少至10個,年產能降至250萬輛,還取消了在日本建電池廠計劃。
一系列措施下,日產計劃截至2027年3月的財年之前實現5000億日元(約243.9億元人民幣)的降本。
集體失速,靠豐田獨苗
兩家日系巨頭的慘淡業績,背后是日系車大面積崩盤的縮影。
不久前,日本本土媒體《日經亞洲》在報道中指出,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24財年中,日本制造商的綜合凈利潤較上一年下降2%,這是兩年來的首次下降。
尤其是汽車制造商,凈利潤降幅超過了20%,這也說明,本田與日產的業績崩盤不是孤立事件。
事實上,在日本本土車企中,除了豐田外,其他的幾家能叫得上號的車企都在經歷“大出血”。
馬自達在2024財年(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),其凈利潤比上一財年暴跌45.1%,僅為1140億日元,雖然總營收達到了5萬億日元,增長了4%,但銷售競爭激化導致作為折扣資金來源的銷售獎勵金高漲,反而拉低了利潤。
馬自達甚至推遲了自己對于下一財年(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)合并財報預期,計劃到8月下旬才會發布。
還有斯巴魯,其他車企雖然不增利,但好歹營收有所增加,但斯巴魯是行業少有的營利雙跌。
2024財年,斯巴魯的全年營收4.68萬億日元,上一財年這一數字是4.7萬億日元,其全年營業利潤4053億日元,同比下降13.4%,凈利潤3381億日元,同比下降12.2%。
三菱汽車也沒有幸免,2024財年的凈銷售額為2.79萬億日元,剛和上一年持平,營業利潤卻從2023財年的1910億日元下降至1388億日元,同比跌了27.3%,而凈利潤更是暴跌73.5%至410億日元。
而且,三菱對下一財年的盈利預期也不怎么看好,預計營業利潤將同比下降28%至1000億日元,凈利潤將同比下降2.4%至400億日元。
一片跌聲中,豐田的表現仍然堅挺。
豐田的營業收入高達48.04萬億日元,同比增長6.5%,凈利潤為4.77萬億日元,上一財年是4.94萬億日元,同比下滑3.6%。
但目前依然是全球最賺錢的汽車公司,從營收和凈利潤看,營收相當于中國7家傳統車企的總和,凈利潤卻幾乎是這7大車企的3倍。
不過不難看出,日系車企中,即便強如豐田,也難逃利潤下滑的趨勢。
一方面是因為日本車企主要靠出口銷量來盈利,去年,日本車企在美國銷售了約590萬輛汽車,約有一半來自進口,這也意味著,受到當下關稅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大。
但另一方面,日系車銷量的持續低迷是影響其財務表現更為核心的原因,尤其是在華市場的銷量,中國市場已然從曾經的“利潤奶牛”轉變為日本車企的“轉型試煉場”。
以本田和日產為例,本田2024年在華銷量同比暴跌30.9%至85.2萬輛,創下了2014年以來的歷史新低。
而日產在華的銷量下滑超12%為69.7萬輛,主力車型軒逸的月銷量也跌破萬輛,終端均價在國內自主品牌的刺激下更是大幅下跌。
燃油車基本盤面臨沖擊,這些日系車企面對電動化轉型也一轉此前的拖延態度,開始認真了起來。
本田計劃到2035年,在中國銷售的車型純電動車占比將達到100%,在2030財年前,投入約10萬億日元的資源,大力推進電動化轉型。而日產也已經推出了首款對標國內新勢力的純電車型——東風日產N7,上市當日訂單就破萬。
在面臨前所未有的風暴時,一場轉型不可避免,一旦跟不上節奏,我們大概率也要見證歷史了。
本文來源:超電實驗室
精選推薦
熱門出行排行榜
原創IP推薦
換一換網友評論
聚超值•精選
最新內容
日本車企集體凈利暴跌,本田跌24%、日產跌87%,豐田預計下滑35%。關稅政策成主因,本田面臨3000億日元損失,裁員2萬人。全球汽車制造商凈利首次下降2%,馬自達、斯巴魯等均遭重創。唯有豐田表現堅挺,營收48.04萬億日元,凈利4.77萬億日元。中國市場轉型試煉場,電動化轉型勢在必行。
日本車企 |凈利暴跌理想汽車掌門人李想親自審批2萬元預算,引發熱議。歷經融資困難,他堅持精打細算文化,注重安全投入。理想MEGA為改進A柱盲區不遺余力,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領頭羊。王興支持下的理想,在節約管理費用率的同時實現扭虧為盈。這種摳與花并行之道或許正是其成功秘訣所在。
理想汽車 | 創業艱辛哪吒汽車被傳破產,實為債主申請審查。公司否認破產傳聞,稱仍在努力重組避免清算。曾是銷量冠軍的新勢力企業現面臨財務困境,銷售下滑嚴重導致資金鏈斷裂。品牌形象不佳、產品推廣困難加劇了危機。2025年1月國內零售量暴跌97.76%,前景堪憂。
哪吒汽車 | 破產辟謠理想汽車CEO李想年薪6.39億元引發爭議。2024年報顯示,其薪酬包括266.5萬元基本工資和超6.36億元期權激勵。網友質疑其合理性,公司稱需完成目標并支付巨額費用。ESG評級AAA但缺乏透明度,高管薪酬未與ESG掛鉤引發輿論。企業面臨外部壓力和內部治理優化問題。
新能源汽車 | 股權激勵2025年,中國汽車行業迎來「AI智駕元年」,英偉達Thor即將上市。聯想車計算推出基于Thor的新產品,提升智能座艙和智駕算力。Thor U帶領市場旗艦車型算力躍升至700T水平,XH2瞄準2026年旗艦車型市場。Robotaxi GXR搭載AD1域控制器預計明年規模化部署。
智駕大模型 | Thor芯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