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多次智駕事故風波,最終還是引出了官方的監(jiān)管動作。
4月16日7點,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(yè)一司在工信部官網上發(fā)布了一條標題為《裝備工業(yè)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》的公告。
工信部的官方新聞公告
公告中特別“強調”:汽車生產企業(yè)需要明確系統(tǒng)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,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,嚴格履行告知義務,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,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。
措辭雖然比較籠統(tǒng),但仍明確表達出了官方加強智駕監(jiān)管的意圖。
流傳的微信聊天截圖
有意思的是,在官方這份公告發(fā)布半小時之前,一張沒有署名、透露了更詳細會議信息的微信聊天截圖就已經開始在多個社群流傳。根據截圖的信息推測,大概率是參會某家車企的一線人員給后方傳遞的第一時間會議總結。
虎嗅汽車就此截圖曝光的真實性向多位汽車從業(yè)者求證,多個獨立信源均給予了確認。
基于截圖中的信息進行分析總結,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大方向“收緊智駕能力的宣傳”、“規(guī)范智駕能力的使用”、“嚴管智駕功能的部署和風險”,各種細則除重之后合計12條,嚴厲和細致的程度前所未有:
收緊智駕功能的宣傳:
宣傳中禁用“自動駕駛”、“自主駕駛”、“智駕”、“智能駕駛”、“高階智駕”等名詞,以“智駕等級+輔助駕駛”進行描述(例如L2級輔助駕駛);
禁止使用“代客泊車”、“一鍵召喚”、“遠程遙控”等名詞(突出駕駛員必須有所控制,由人最終保證運行過程中的安全);
不允許在L2級宣傳中用“接管”進行功能的傳播(強調L2不允許駕駛員脫離控制,L3才可以使用),也不允許使用“脫手”、“脫眼”的描述(“脫手”、“脫眼”違反交通法,只能用“駕駛員運動脫離”和“駕駛員視覺脫離”);
盡量用中文全稱,即便使用英文,在第一次時也必須進行中文的全稱說明(避免用英文名稱夸大技術能力和規(guī)避責任)。
規(guī)范智駕能力的使用:
敦促廠商從技術層面禁止駕駛員脫離,使用駕駛輔助必須對人臉I(yè)D進行識別(所有用戶必須經過安全教育和告知才可以使用駕駛輔助);在駕駛輔助狀態(tài)下,禁止座椅調節(jié)和平躺(針對各種腦殘短視頻);
廠商不可以用“駕駛員視覺脫離”抑制和關閉“駕駛員運動脫離”(用戶即便看著前方,也需要保證手握方向盤),“運動脫離”60秒,需要用戶給出合理性說明(例如是過度疲勞、玩手機等,并且相應給出警告和懲罰);
不再受理不能確保駕駛員完全控制的功能,例如 “代客泊車”、“一鍵召喚”、“遠程遙控”;
即便車輛的智駕能力在駕駛員無法響應的情況下實現了規(guī)避事故,仍需要對用戶進行懲罰(對輔助駕駛能力使用進行限制);
LCC、NOA等L2級輔助駕駛能力需要有“避碰測試”,測試報告需要有全方位詳細的信息(測試人員,時間,地點,測試步驟,測試項目,測試結果);
對于車企利用數字仿真對輔助駕駛的應用場景進行模擬,車企需要給出自己整套仿真系統(tǒng)的可行性評價(與真實世界相比,仿真得到的結果可靠程度有多高)。
嚴管智駕功能的部署和風險:
收緊企業(yè)OTA的審查,要求企業(yè)降低OTA的頻次,單次OTA必須驗證充分再上車。如果發(fā)生需要緊急O(jiān)TA的情況,車企需要走召回和停產流程,新的OTA需求由市場監(jiān)督總局審批通過后才可以部署(消除車企因為可以頻繁O(jiān)TA而部署不成熟版本的可能性);
不允許各種名義的“公測”,無論是多少用戶參與(哪怕只有千人),也需要和完整版本一樣公告流程。
雖然目前在公告中和曝光中,均沒有提及新規(guī)的落地期限,但有汽車從業(yè)者向虎嗅汽車表示:沒有期限,那就是現在馬上實行。換言之,所有車企和智駕供應商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自身的業(yè)務和宣傳。
從近期汽車行業(yè)的動作來看,絕大部分車企也沒有預見到監(jiān)管會在距離上海車展只剩下一周的“節(jié)骨眼”上發(fā)力。多家車企在最近幾周的產品和戰(zhàn)略發(fā)布會宣傳中,仍頻繁提及“自主”、“自動駕駛”、“智駕”、“高階智駕”、“L3級智駕能力”等關鍵詞。
讓汽車安全回歸“正軌”,迫在眉睫
在此前熱點智駕事故的分析報道中,虎嗅汽車就曾特別明確了一個觀點:任何智駕事故的責任分析都很難蓋棺定論,但無論事故中究竟駕駛員、車企、道路方誰的責任更大,一個隱形但責任更大的,其實是 “鼓吹智駕” 的大環(huán)境。
本次監(jiān)管細則的公布,所針對的,實際上就是推動大環(huán)境走向“浮躁” 的主因——車企日益激烈的競爭。
各種智駕直播層出不窮,圖自直播回放
眾多在實際車型產品中擁有智駕能力的車企,在最近幾年通過各種傳播手段,不遺余力地塑造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認知。最典型的,就是各家車企CEO、創(chuàng)始人帶頭直播智駕,往往還是一邊智駕一邊接受采訪,甚至還在鏡頭前赤裸裸地強調“脫手”的安全性。
圖自:麥肯錫《2024年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》
得益于多家車企的“集體教育”,中國消費者對于各類自動駕駛能力的興趣快速提升。根據麥肯錫的《2024年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》,高達76%的用戶認為“高速NOA”很必要,高達64%的用戶認為“城市NOA”很必要,高達77%的用戶認為“自動泊車”很必要。
教育用戶所帶來的興趣提升,隨即促使更多車企加入到“智駕普及”的行列中來;疊加大語言模型帶來的純視覺技術路線降本,最終引爆了2025年中國汽車的“智駕平權”浪潮。
在普及之余,為了凸顯自己的技術領先性和產品力優(yōu)勢,車企們還會不斷升級自身的智駕營銷話術,從各種 “XX公里0接管”,到“L2.999999級智駕能力”,形成了車企除了負責,其他一切提前進入L3時代的現狀。
上兩周的新聞,一男子開著智駕在高速上超速行駛了一個多小時。圖自相關新聞視頻截圖
這種“浮躁”大環(huán)境下,消費者與事故的最后“障礙”,就只剩下了自己的“大意”。但現實是,消費者最不缺乏的就是“大意”。隔三岔五,總有各種駕駛員在智駕過程中脫離管控的新聞。
在心理學研究中,有現象名為“風險補償行為”。即人們感到自己處于更安全的環(huán)境中時,會傾向于采取更高風險的行為。代入到智駕中,能力越是強大越是接近完美,消費者越是容易盲目信賴,越是容易早早放松自我,最終在真正危險到來的時候失去掌握。
站在個人視角看,這種“大意”頂多只是一個損失的責任歸屬問題。但站在2025年“智駕平權”浪潮之下,數百萬輛新增智駕汽車的預期,正在將其疊加為一個難以控制的社會風險,后者大概率是本次監(jiān)管突然“重拳出擊”的真正原因。
終極目標:還是要發(fā)展智駕,但也要更可控
究竟后續(xù)監(jiān)管還會如何進一步細化,目前尚不得而知。
基于本次加強監(jiān)管的底層邏輯猜想,最終的目標很可能是一個全新的智駕發(fā)展路線規(guī)劃——將L3到來之前的“高風險發(fā)展階段”和“責任模糊階段”人為禁掉,進而從根本上確保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。
除了跳過風險區(qū),加強監(jiān)管還能改變目前汽車行業(yè)發(fā)展速度遠超監(jiān)管和基建的現狀,為后兩者規(guī)范智駕、適配智駕創(chuàng)造可能性。
當然本次細則的出臺,必然會讓2025年已經非常“混亂”的中國汽車行業(yè),變得更加混亂。接下來如何宣傳智駕,如何既符合監(jiān)管又能讓消費者體會自己的技術領先性,必然會變成一個很復雜的工作。
一位已經到達上海進行車展準備的車企人士向虎嗅汽車表示:“所有人看到這個消息都忙暈了,幾乎所有人的宣傳物料正在緊張地修改和重做之中。”
但無論如何,未來的智駕技術進步必然不能以“一步一個血腳印”的方式推進。因為如果技術創(chuàng)新明確會給人類社會造成傷害,其商業(yè)價值和社會價值將無從談起。
本文來源:虎嗅
精選推薦
熱門出行排行榜
原創(chuàng)IP推薦
換一換網友評論
聚超值•精選
最新內容
工信部發(fā)布《裝備工業(yè)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》公告,強調加強對智駕監(jiān)管。規(guī)定禁用夸大宣傳、明確系統(tǒng)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等,要求廠商降低OTA頻次并驗證充分再上車。此舉旨在解決智駕行業(yè)發(fā)展過快帶來的安全隱患,并促使行業(yè)走向可控發(fā)展。
智駕監(jiān)管 | 智能網聯汽車滴滴與廣汽合作的前裝量產Robotaxi首次亮相,基于廣汽埃安純電平臺打造,搭載滴滴自動駕駛全套軟硬件方案。車輛已完成車規(guī)級驗證,預計今年內交付,并將布局國內及海外市場。這是業(yè)內首款瞄準全球化適配的L4級前裝量產車,標志著自動駕駛發(fā)展正處在關鍵轉折點上。
Robotaxi | 滴滴東風嵐圖發(fā)布L3級智能架構,首款SUV車型將搭載該技術。L3可實現部分自動化到有條件自動化的跨越,在特定條件下,車輛能夠獨立完成大部分駕駛任務。嵐圖與華為合作推出天元智架,采用48個傳感器、1000TOPS計算平臺和超700線激光雷達等先進技術。這將是未來幾年嵐圖站穩(wěn)高端市場的重要支撐。
嵐圖汽車 | L3級智能架構華為鴻蒙智行旗下新車問界M8上市,售價35.98萬元-44.98萬元。該車主打家庭用戶,提供五座/六座;動力以插電混動為主;搭載高階智能輔助駕駛;售價區(qū)間在30萬元-45萬元。自主品牌涌進中大型SUV市場挑戰(zhàn)BBA壟斷地位,競爭白熱化。
增程SUV市場 | BBA美國汽車關稅政策導致多家車企暫停向美國交付新車,包括路虎捷豹、奧迪和保時捷等。由于成本上升,部分品牌選擇漲價或撤出入門級市場。關稅措施也影響了美國本土車企在華銷售,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Y在中國停售。這一舉措引發(fā)全球汽車產業(yè)鏈的深刻變革。
關稅戰(zhàn) | 車企斷供